□ 陈荣春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守护500多万常州人的健康,就是守护他们生命中的阳光。
【资料图】
顺应新时代人民健康新需求,我市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百姓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百姓健康更有“医”靠,“常有健康”民生名片越来越亮。
丰富医疗资源,满足市民健康期待
不少市民在途经青洋高架和中吴大道交叉口时,总会被崭新的常州市儿童医院吸引——
外墙按照钢琴键盘的音符设计,内装是从海洋到天空的色彩配比和动物植入,H型的主体建筑布局更方便门诊到住院的各个诊疗环节,直升机停机坪更成为一大亮点。比外形更吸引人的是新医院的功能:占地面积100亩,规划床位850张,每天5000人次的门诊规模,不仅可满足我市市民就诊,还可辐射周边县区乃至江北部分城市。
医疗是民生之需。所谓“看病难”,其实质是医疗资源不均衡,就近“看上病”“看好病”难实现。我市集中施力,疏通痛点,“一方面不断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另一方面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从而构建起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市卫健委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市二院阳湖院区、市肿瘤(第四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一院钟楼院区等医院(院区)的重新布局,我市东南西北中均有了三级医院,有效改变以往大医院集中在市中心的局面。接下来,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项目和武进人民医院南院二期工程即将全面投用,将新增床位2000张;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和市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大楼也将开工建设,为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夯实基础。
“小病在基层医院,大病到大医院。”要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这一美好愿景,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去年11月投用的武进区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我市当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一个样本。
作为西太湖片区目前唯一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进“4大专科+2个专病+4项治疗技术”模式,通过与上级医院共建医联体等方式,不仅新增胃肠镜、CT、肺癌等检查筛查项目,还能进行部分腔镜手术。目前,已开展胃肠镜检查540余例,开展EMR术70例;完成各类手术30多台;今年1—5月,门急诊量85500多人次。从江西来常工作的周林涛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去就诊,短短半个多小时就拍好CT、拿到报告,这让他感觉很方便:“要是去大医院的话,可能要花一两天时间,在这里就快多了。”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家、乡镇卫生院57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6家,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9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实现全覆盖,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选择在家门口就近看病。
提升技术水平,筑牢市民健康防线
在一次体检中,60多岁的王先生被查出左肺结节,经进一步诊断被确诊为早期肺癌。巧合的是,王先生是位“镜像人”,其体内全脏器的位置呈180°反位,手术难度极高,且风险较大。关键时刻,“达芬奇”出场了。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图源:网络
2019年底,市一院引进全市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凭借超高清裸眼3D图像显示、7个自由度540°旋转操作等优势,在肝胆胰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外科手术中大放异彩,手术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市一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汪潜云团队通过CT对王先生胸腔进行三维重建,再由“达芬奇”机器人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游离、剪切、止血……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病灶被切除,并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术后4天,王先生就出院了。王先生的女儿感慨地说:“多亏了不断提升的医疗技术,更好地保障我们老百姓的健康!”
医疗技术水平,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核心。以“达芬奇”为代表,全市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锐意创新、奋楫笃行,不断引进和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 让市民不出常州就能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市一院在全国首批开展机器人导航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开启骨关节手术的人工智能时代;市二院在常武地区率先成功独立开展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手术;市三院的“光明中心”在今年一季度示范中心评选中排名全国第一,获评2023年“光明中心示范中心”……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硬突破,不断提升我市医疗技术水平,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为越来越多市民排忧解难。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2022年底,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德安医院获评三级甲等医院,我市三级甲等医院增至8家;2023年初,市一院肿瘤治疗学创成“十四五”省医学重点学科,市二院放射治疗学、市儿童医院小儿内科学成为“十四五”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我市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学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凝聚成“健康常州”的坚实底气。
拓展惠民服务,适应市民健康需求
上周日,贾先生根据预约时间赶到市一院,向心血管内科专家讲述自己最近遭遇的胸闷等问题,并接受了进一步检查。“过去,我们这样的上班族平时想来看病要请假,可到周末又很少能看到专家门诊;现在有了周末专家门诊,看病就方便多了。”贾先生说。
从去年9月起,市一院全面开设周末专家门诊,全院多科室的高级职称专家在周六、周日两天轮流坐诊,既方便群众看病,也实现错峰就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已累计接诊患者近8.5万人次。
常州一院互联网医院
在不少市民看来,“看病难”还源于医疗服务质量。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为抓手,推出一系列深入民心、效果显著的举措,花大力气解决市民就医的“急难愁盼”,市民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推进“互联网+”智慧医疗,点点手机就让贴心医疗服务触手可及。全市共建成15家互联网医院,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在线复诊、云处方等医疗服务;医学影像云项目在省内率先完成全域试点,实现跨院调阅、智能提醒功能,减少重复检查,提高就诊效率;统一支付对账平台、支付宝“常有健康”小程序,为市民带来便捷的数字化就医服务。
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继续推出“常州惠民保”,在定点医疗机构打造“医保服务站”……形式多样的医疗保障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在市七院就诊后,又在该院的医保服务站得到耐心答复,退休职工居女士连连点赞:“以往解决医保问题要来回跑,光坐公交就要花不少时间。现在在医院就能解决,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市民就医新需求、新变化,医疗卫生机构还创新推出专家夜门诊、护理门诊、先检查后就诊、快递送药等一系列特色服务,深受市民欢迎和好评。作为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三院推出的中医护理门诊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项服务。
“我们既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护理,也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中医特色护理。”市三院中医护理组组长张薇介绍,市三院中医护理门诊由3名中医护理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中医专科护士坐诊,为肩颈不适、头痛失眠等亚健康人群提供中医特色护理服务。长期伏案工作的IT工作者小王在这里接受几次刮痧后说:“僵硬酸痛明显好多了,脖子也可以转动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