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岂能全员皆主演
2023-07-27 17:09:43 光明网-《光明日报》
x 广告


(相关资料图)

【影视锐评】

近日,某热播剧的演员表引发网友热议。其中,领衔主演、特别主演、特邀主演、联合主演等各种名目的主演令人眼花缭乱,好像这个剧组里大部分稍有人气的演员都成了主演。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近两年上线的剧集里经常出现主演众多的情况,最多的一次甚至有近60位主演,“全员主演”已成为国产影视剧作品署名的常规操作模式。网友戏称,如今影视剧的演员表不是给观众看的,而是给出演明星以及他们的粉丝和背后的投资方看的。

出现“全员主演”的怪现象,与影视生产制作受演艺明星、粉丝和投资方过度影响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员主演”是制片方为了规避恶性炒作风险而采取的权宜之策。透过表面看本质,“全员主演”现象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当下影视界存在的“咖位”文化:在部分影视从业者心中,人气是衡量一个演员能否担纲主演的主要标准,而演技、人品、文化修养、对表演事业的艺术追求、与角色的适配度等往往退居次要。于是,在他们创作作品或选择从艺道路时,偶像和明星取代了演员和艺术家,商业逻辑取代了艺术修养。似乎只有被贴上主演的头衔成为主角,才是演艺生涯成功的标志。显然,这种行业风气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滋长了浮躁功利的不良心态,不利于演员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更不利于培育新时代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与这种把“咖位”看得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错误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影视行业还存在着被一代又一代文艺家不断传承发扬的“戏比天大”的优良传统,其核心思想是任何角色和演员,都是为了创作优秀的精品力作而存在的。老艺术家牛犇从艺数十年很少担纲主角。他饰演过村童、农民、战士、牧民、工人等,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镜头。但他始终秉持“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理念,不管戏多戏少都竭尽全力,认真负责,在《红色娘子军》《牧马人》《泉水叮咚》《老酒馆》等经典影视作品中展示了精湛演技,给一代又一代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去世的老艺术家蓝天野曾说过,“演员不是从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开始进入角色,而是决定做演员的那一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饰演的人物里既有《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这种家喻户晓的主要角色,也有《渴望》中王沪生的父亲这样的配角,但无论担纲哪种角色,他始终用敬业、勤奋的精神克服着身体的局限,把“为人民演出”的严肃创作态度融贯在每一个角色、每一部戏中。

在中国影视史上,像牛犇、蓝天野这样能把配角演成作品亮点的艺术家还有很多,比如田华、秦怡、祝希娟、吕中等。尽管这些老戏骨风格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不喧宾夺主,把个人得失凌驾于角色和作品之上,而是尽心尽力演好每一个角色,即便是配角,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认真对待,为包括主角在内的其他角色塑造和故事剧情讲述提供坚实的艺术支撑,获得业界认可和观众喜爱。

当然,我们不是在主角和配角之间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主张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是凭借实力诠释角色、全情投入艺术创作的演员都值得尊重,作品、行业、社会应赋予他们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只有让德才兼备的好演员得到应有的待遇,才能避免“全员主演”这种怪现象。此外,要从根本上扭转“咖位”文化的不良风气,我们除了要在理顺产业发展机制、规范行业竞争规则方面持续发力外,还应通过加强各类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和影视评奖机制的示范功能,在行业中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崇尚专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帮助年轻演员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和职业观,让他们明白脱离实绩的“咖位”之争终究不能长久,与其陷入意念中的“主演”情结不能自拔,不如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实力,尽心尽力演好每一个角色。因为再伟大的演员,人气终将过去,而他们演绎的不朽角色却能长存人间。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15版)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