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8月17日,最高检举行“‘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三周年”新闻发布会,通报“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情况,发布专项监督活动典型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在会上介绍,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依托专项活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办案规范,以“高质量”办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是优化工作机制,坚持质效优先导向。健全一体化办案机制,各地检察机关探索对影响大、可能存在阻力的案件,构建上下一体、同步跟进、专人指导的办案模式。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监督模式,积极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无人机、快速检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提升线索发现、调查取证能力,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针对尾矿治理、森林保护、固废处置等问题,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案件线索200余条,为办案提供有力支撑。推广公开听证制度,重大案件公开听证做到“应听尽听”,使办案成效可见可感可触,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是创新履职方式,提升公益保护质效。积极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广东省检察机关在71件公益诉讼案件中采取异地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替代性修复方案取得公益保护实效。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办理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领域惩罚性赔偿案件,推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进一步落地落实。
三是深入践行“双赢多赢共赢”司法理念,汇聚公益保护合力。跨系统协作发挥叠加效用,继续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支持,最高检与最高法联合出台关于海洋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与13个部委会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与水利部联合出台意见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利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凝聚专业志愿者智慧优势,为公益治理提供专业咨询,介入检察听证、现场核实等办案过程,目前全国“益心为公”检察志愿者已发展到10万人。
张雪樵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办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案件,推进公益诉讼专项立法,完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以民生关切为指针,不断提升公益保护质效,为碧水安澜、绿色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美好生活贡献更多公益检察力量。